【红色记忆】浠水县革命烈士陵园碑文和浮雕解读
【红色记忆】浠水县革命烈士陵园碑文和浮雕解读
浠水县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洗马镇金谷山村一组大岗山上,占地面积31074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1029.56平方米,由门楼、烈士公墓、纪念碑、纪念馆(未完成)、办公用房、景观亭、景观长廊、纪念广场和道路等设施组成。陵园于2022年8月动工建设,2023年9月完工并投入使用。
耸立在陵园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陵园的核心和灵魂。纪念碑由碑帽、碑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,总高度19.495米,寓意1949年5月15日浠水县全境解放。碑帽高1.2米,长和宽分别为3.9米;碑身高12.595米,长和宽分别为2.5米,上刻“革命烈士纪念碑”七个鎏金大字,字体取自徐向前元帅1988年5月为纪念洗马畈战斗亲笔题写的“洗马畈革命烈士纪念碑”手迹,表现了对革命英烈丰功伟绩的崇敬和缅怀,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;基座高5.7米,分两层,第一层长和宽分别为7.56米,第二层长和宽分别为4.8米。基座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刻有浮雕“徐向前指挥洗马畈战斗”、“红四军解放浠水(原名蕲水,1933年改为浠水。为叙述方便,文中统一用‘浠水’)县城”、“东一区苏维埃政权建立”(均由谢光新绘制),基座背面刻有碑文。
碑文
浮雕
壹
红四军解放浠水县城
(基座左侧面)
浮雕内容
整幅画面创作是以红四军解放浠水县城为主线。画面右下侧集中展现了在云路口高地,红四军红旗林立,万人阵列的雄伟气势,画面上方浠河对面文庙和南门口清晰可见,画面中央突出表现八名红军勇士,全副武装,驾一只轻舟,飞渡浠河洪峰,向南门口进发的情景。
相关史实
1931年7月中旬,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粉碎蒋介石第三次“围剿”,根据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安排,徐向前和曾中生率领红四军南下。8月1日,红四军攻占英山,留第十二师(师长许继慎)在英山地区掩护后方、开辟工作。8月3日,红军主力向南出击。
8月8日,红四军从蔡河、洗马方向开赴浠水县城——丽拱镇,驻城南云路口丘陵地带。因山洪暴发,浠河湍急,国民政府县长皮宗荣、自卫大队长蔡以尧,凭借咆哮的浠河,企图负城顽抗,并控制沿河一带舟楫,制造红军渡河困难。敌方以三百人枪在南门河一带布阵,但看见云路口高地,红四军红旗林立,万人阵列,吓得只是胡乱打了几枪,便向城北逃窜。县长皮宗荣闻风丧胆,坐轿子逃向了巴河。
是时,红军先以八名勇士,足蹬草鞋,身穿草绿色军服,头戴标有“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”字样的草帽,手持驳壳枪,驾一只轻舟,飞渡洪峰,从南门河口登岸,冲进县衙,打开监狱,放出所谓的“政治犯”。城里居民早已渴望红军进城,都备有鞭炮、茶水,迎接子弟兵。商会及搬运工人头目派柯保成等人驾着小船,打着红旗,划过对岸,喜迎红军。并组织竹簰十多块,搭成浮桥,供红军人马渡河,街巷鞭炮齐鸡,红色标语贴满城墙,欢迎红军指战员进城。
红军入城后,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徐向前、政治委员曾中生、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联合署名发出安民布告,宣传政策,安抚人心。红四军军部驻扎在伪县衙内(今县政府所在地),衙门口插着“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”军旗。十一师师部驻扎在福音堂(原县委会内),门口也插有师部红旗。其他指战员分别驻扎在街房民舍,军纪严明,秋毫无犯。次日晚,城里居民在城隍庙开了欢迎大会。每户一人,每人提一盏彩灯,所以又叫“提灯会”。会上,有红军首长讲话,讲明了南下的意义、任务和各项政策,使人心大为安定。
8月10日,红军在城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,办公地点设在天主堂(原清泉粮油所),同时成立了店员工会、搬运工会、妇女协会和童子团等组织。还利用原有商务会(会长李祥孚),维持正常交易,稳定市场秩序。
红军发动群众,没收“履泰”当铺的财物,并将贫苦群众典当的衣物,搬到南门河滩,凭当票认领。无主衣物和废旧品则发给群众,金银财宝一律没收。在店员和学徒工的协助下,将官僚土劣所开的袁兴发、应隆祥、东城、谦益、义成等店铺财产没收了;并到城郊马步井徐司香家里,将其金银珠宝和铜元没收。红军战士用肩挑,小车推,送到南门河,一部分用竹簰运往英山部队,一部分用作买布匹,解决冬衣问题。同时还处决了洗马区团总周少三。
8月18日,红四军以两个团冒着盛夏酷暑,急行军一百二十里,奔袭进驻蕲春北漕河镇之敌新编第八旅,活捉旅长王光宗,并乘胜进占广济城,威逼蕲春、武穴、黄梅,与江南湘鄂赣红军遥相呼应。
贰
徐向前指挥洗马畈战斗
(基座正面)
浮雕内容
叁
东一区苏维埃政权建立
(基座右侧面)
浮雕内容
上一篇:没有了